金秋十月,正是马拉松赛事集中举办的时节,然而近期却接连传来多场赛事取消的消息,为跑步爱好者带来了不少遗憾。
10月6日晚,“隆景体育”发布通知,原计划于2025年10月12日举办的临汾半程马拉松因赛事调整宣布取消。赛事组委会承诺,将在10月17日前全额退还报名费用,并补偿因赛事取消造成的交通和住宿损失。
紧接着,10月9日凌晨,宜宾长江首城马拉松也发布公告,取消了其中10公里精英赛和5公里欢乐跑两个项目,不过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将正常举行。组委会表示将通过官方渠道通知所有报名选手,并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费用退还。
此外,河北保定蠡县半程马拉松原定于10月19日举办,也宣布取消。而距离开赛不足半个月的2025北京龙形半程马拉松,也因政策调整无法如期举行。突然的取消对于已报名的跑者无疑是一种遗憾。
与此同时,部分比赛仍存在不确定性。例如,北京常营半程马拉松原计划11月举办,但赛事有关信息已从官方平台下架,报名入口的内容也被删除。而9月29日,中国政府采购网还发布了北京昌平半程马拉松的项目废标公告,显示采购任务被终止。
虽然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田径协会近期尚未出台新的赛事政策,但跑步圈内关于赛事规范化的讨论逐渐增多。一些跑友指出,未来的马拉松赛事可能会实施更严格的管理,以引导健康、有序的发展方向。
从目前被取消的赛事类型来看,多集中于规模较小的区域性赛事,且半程马拉松和短距离项目受到的影响较大。这种情况或与官方明确表示马拉松属于极限运动有关。此前业界也曾建议,将欢乐跑、健身跑等项目从专业赛事中逐步区分开来,以更好地服务不同层次的受众。
早在今年7月,中国田径协会就曾发布通知,要求加强马拉松赛事管理。从风险排查、属地责任到赛事质量提升,通知细化了赛事举办的各个环节,还强调了增加短距离项目,以满足更多跑步人群的需求,构建更完善的赛事体系。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马拉松分为A类、B类和C类赛事,其中C类赛事多由社会力量组织,参赛人数达到一定规模,且需受地方田协监督。尽管赛事的门槛有所提高,但伴随其快速发展的趋势,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。
马拉松热潮近年来席卷全国,仅今年10月,全国范围内就计划举办50余场赛事。然而,从各地的跑步数据看,全程马拉松的参与者相对较少,更多人选择半程或欢乐跑,泛全民化趋势愈发明显。
虽然赛事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,也提升了全民健身的热情,但也存在服务管理不足、不文明参赛、赛事路段封闭扰民等负面问题。因此,未来加强对赛事的规范,促进其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。



